2025 台北當代計畫單元

2025 台北當代帶來一系列精彩企劃單元,台北當代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第二屆臺灣藝術家特展將展出三位活躍於國際的台灣藝術家將探索數位文化、人工智慧,並帶來沈浸式體驗的嶄新可能。台北市年度特展「節點台北 Taipei Node 是台北當代與洪建全基金會首次共同主辦的特別展區,將一位新銳藝術家的精選作品,呈現獨特的城市科技觀點。本展覽由臺北市文化局贊助。今年,台北當代將首次迎來新生維度 新銳藝術家獎,由國際間重要策展人與思想領袖擔任評審,於5月9日在「新生維度」展區評選出受獎藝術家,並進行頒獎儀式。台北當代標誌性的思想串流論壇,今年,來自國內外的頂尖策展人與學者將圍繞主題「緣線交織」展開講座,分別從地理、精神與物質三條脈絡深入探討。週五,亞洲重要雙年展的策展人將分享他們近期的研究成果;週六,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辦、台北當代執行的主題論壇,則將邀請國際策展人與台灣代表,聚焦原住民族文化的全球交流;週日,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將探問藝術、工藝與設計的交會點,以帶來跨界視野的全方位交流。同時,會展現場更有公眾導覽,跟隨藝術專家,深度探索台北當代的必看展區,揭開展覽背後的故事,發掘最值得關注的藝術家!更多企劃單元資訊將陸續公布,敬請隨時關注。

斷電 - 文化部共同主辦臺灣藝術家特展

台北當代再度攜手文化部共同主辦的第二屆「臺灣藝術家特展」,「斷電」包含三件由活躍於前瞻科技與當代文化的藝術家所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旅居巴黎的新媒體傳奇藝術家鄭淑麗,呈現一件數位動態影像裝置作品,展現不斷變形的自我肖像,對人工智慧的運作邏輯提出質疑與挑戰。藝術家蘇匯宇和新媒體藝術團體 XTRUX 的作品,結合了開源人工智慧工具和傳統影片製 作,重新演繹出在媒體文化中展現的軍事宣傳。出身於傳統紙藝世家的藝術家張徐展,則以定格動畫敘述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生態環境變化,白蟻的飲食習慣改變並轉而食用人造電纜的故事。這三件作品傳遞出科技的出現,對我們當今文化所產生的震撼和迫切感知。

Zhang Xu-Zhan, “Termite feeding show”, 2024, 2 single channel, color, sound videos, 16:9 video -14’44, Round video-5’1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Su Hui-Yu, “The Space Warriors and the Digigrave”, 2023-2024, video installation, AI generated image, Short film.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Shu Lea Cheang , “UTTERING”, 2023, 36min video loop, 4K. KI$$ KI$$, @Haus Der Kunst 2025. photo: Milena Wojhan

洪建全基金會共同主辦臺北市年度特展——「 Taipei Node 節點台北 」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錄像截圖,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與洪建全基金會共同主辦,臺北市文化局贊助的臺北市年度特展——「 Taipei Node 節點台北 」,第一屆將呈獻立足於台北、影響力遍布全球的新生代藝術家李亦凡的迷你回顧展「Making of…Li Yi-Fan 李亦凡」。

展覽將呈獻三部作品,從數位科技、 網路資訊到人工智慧,藝術家以充斥冷僻知識與個人囈語的後設敘事,將技術革命的理想與失落共冶一爐,並進一步延伸至其當前創作:在來勢洶洶的 AI 發展趨勢 下,關於人類創造超我後所面臨的存在難題之本質性探問。

現場導覽

想深入了解當代藝術的脈絡?想開始收藏藝術品?立即報名現場導覽,讓你不只是欣賞藝術,更能讀懂藝術。名額有限,需事前報名。

*請留意所有現場導覽將以中文進行,參加導覽者須自行購買門票進入展場

2025 思想串流論壇|緣線交織

2025年,思想串流論壇相關講座將聚焦於當今兩極分化與猜忌氛圍下,我們如何跨越文化與政治疆界,重建連結的可能。「緣」在日常語境中常被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然而在地緣政治的語境中,同樣以「緣」字為核心,強調的則是地理、文化與權力之間的牽引。本論壇以「緣線交織」(Braided Strands of Fate)為題,邀請重量級策展人及藝術思想家,從地理、精神、物質三條脈絡出發——亦可理解為地緣、神緣與物緣——分享其實踐和觀點。

論壇以「緣線交織」(Braided Strands of Fate)為 題,邀請重量級策展人及藝術思想家分享他們在地理、精神與物質三條脈絡的實踐與觀點。「亞洲雙年展:當下與未來」場次中,將邀請近期即將舉辦之指標性展覽的策展人,公開其研究成果。此外,其中一場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辦,台北當代執行的主題論壇,將邀請國際策展人與台灣代表,聚焦原住民族文化的全球交流,並探討藝術流通的物質性。論壇中更將探討數位藝術及其經濟模式,藝術、工藝及設計間的關係,提出嶄新的連結模式,呼應今年展會新增之「藝韻匠心」(Embody)展區。

*請於論壇開始前5分鐘入座,部分論壇將以同步口譯方式進行
*所有場次均開放公眾入場,論壇地點即設於台北當代會場外圍(與售票處同一樓層)

5月9日

1:30 PM-3:00PM

新生維度 · 新銳藝術家獎

評審:

Stefano Rabolli Pansera, 曼谷美術館與考艾藝術森林創始館長

賴香伶,新北市美術館館長

李玉玲,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館長

Mark Rappolt, ArtReview and ArtReview Asia 總編輯

朱筱蕤,外灘美術館館長與首席策展人

5月9日

3:30PM-5:00PM

亞洲雙年展:當下與未來

Curators of Taipei Biennial 2025, Sam Bardaouil (Right) and Till Fellrath (Left). 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講者:

霍爾.阿爾.凱西米,沙迦藝術基金會主席和總監

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策展人與作者,第15屆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

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策展人與教育者,德國施泰德藝術學院藝術史教授

Vera Mey,藝術史學家與策展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教師與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2025策展研究員

山姆.巴塔維爾,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館長,2025台北雙年展策展人之一

雙年展作為全球藝術體系中的關鍵節點,正面臨制度內外的多重轉變與挑戰。本場座談匯聚 2024–2026 年亞洲重要雙年展策展人與機構代表,包括光州、愛知、釜山、沙迦與臺北的核心成員,講者除了分享各自策展經驗,也將共同探討亞洲策展觀點如何在當前世界局勢中提出回應,並在文化流動、政治現實與展演結構間,開展不同的敘事與實踐策略,本座談亦將呈現臺北雙年展的專場分享。

5月10日

1:30PM-3:00PM

全球原住民性

講者:

朱筱蕤,外灘美術館館長與首席策展人

Abhijan X,策展人與the Forest Curriculum聯合創辦人

伊誕·巴瓦瓦隆,藝術家

鄭淑麗,藝術家

東冬‧侯溫,藝術家

在當代藝術全球化的語境中,原住民族不再僅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知識與文化創造的行動參與者。本座談聚焦於原住民如何透過藝術實踐重構自身世界觀、挑戰既有知識體系,並以創作回應自身文化處境,展現多重世界觀交織並存的現狀。講座內容涵蓋博物館策展實踐、森林知識網絡、部落文化傳承,將開展一場橫跨地理經驗和認知系統的對話。

5月10日

3:30PM-5:00PM

原住民藝術與國際雙年展

講者:

田霏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策展人與作者,第15屆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

林怡華,獨立策展人,2025 日惹雙年展策展人

原住民藝術正快速進入國際雙年展策展視野的核心,這樣的提升亦是一場展示倫理與知識系統的深度轉變。相較於全球,臺灣很早即投入原住民藝術與文化的關注,並逐步建立深厚經驗。本論壇聚焦不同地域的策展實踐,包含臺灣、中東與歐洲,探討原住民藝術如何作為土地、語言、環境的承載者,回應殖民歷史與文化去中心化的訴求。與談人將分享策展現場中的困境與突破,思考原住民藝術如何重塑展覽語彙,成為全球對話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5月11日

1:30PM-3:00PM

數位藝術與市場

講者:

黃韶安, 洪建全基金會計畫主任

蘇匯宇,藝術家

張徐展,藝術家

Stefanie de Regel,TAEX 總監

黃芷楓,藝術家

當藝術進入區塊鏈與 AI 演算的邏輯後,創作與市場的關係也隨之改寫。本講座聚焦臺灣藝術家在全球科技環境中的創作策略與實踐,邀請來自影像、動畫、虛擬模特與生成藝術的創作者,分享他們如何在數位經濟與算法治理的交叉點中,維持批判性、實驗性與文化回應力。這也是一場關於數位時代藝術勞動、價值轉譯與平台倫理的深度對話。

5月11日

3:30PM-5:00PM

再造工藝

講者:

尼古拉斯·特瑞布雷,藝術評論家、策展人、顧問, The Syz Collection for Contemporary Art 館長

蔡惠貞,《Wallpaper*》雜誌(全球版)的中國區編輯與創意顧問

陳殿禮,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工藝不僅只是過去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更是當代生活、民俗技藝、實用藝術的實踐現場。本場論壇以「再造工藝」為題,邀請長期關注民藝、設計與工藝的策展人與專家,重新審視臺灣在地工藝於當代的定位,並思考其如何在產業轉型與材料變動的脈絡中,開展新的敘事結構與生產模式,嘗試提出「當代工藝」的定義與未來方向。

文化夥伴

從委託製作的精選作品,到國際獲獎肯定的頂尖藝術品,今年的文化夥伴展位將呈現新生藝術家最豐富的藝術能量。今年的展出單位包括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金車文藝中心、洪建全基金會。

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優選藝術家-蕭珮宜 寶藏船 II (photo credit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鼓勵具藝術性、彰顯時代精神的原創繪畫作品(photo credit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於 1996年成立,早年營運臺北首座民營表演場館「新舞臺」,為臺北市首座民營多功能表演廳。2015年起擴大藝文扶植觸角,聚焦當代藝術,以「扶植表演藝術」、「拓展視覺藝術」、「扎根偏鄉藝文教育」三大面向推廣藝文,期盼帶著藝術資源跨城鄉,打造當代藝術分享平台。

她們的當代視角
 

本次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展出精選中國信託集團的典藏作品,透過三位女性藝術家的視角,探索時間、身份與文化變遷的交錯對話。Rebecca Baumann《自動旋轉的世界》運用機械裝置與動態色彩捕捉感知的變化;吳逸寒《聖母與妓女》探討倡議性別平權的現代社會,人們對於女性社會角色期待的反思;蕭珮宜《寶藏船II》則透過災難與變形的主題,思考生命的兩面性與人類尋找出口的可能性;三件作品呈現女性在當代社會的文化視角。

莊培鑫-Do You Feel Any Heat?, 03, 3D礦石檔案. PLA+. 有機玻璃. 數位直噴. 不鏽鋼. 鋁. 磷酸一銨. 礦石.風水滾球, 170x30x30CM, 2024
圖片由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金車文藝中心

金車文教基金會於2008年成立金車文藝中心,致力於扶持青年藝術創作,打造新銳藝術揮灑平台,提升全民美學素養。台北南京館與承德館秉持「美術館思惟」策劃,聚焦當代藝術理念,展覽內容涵蓋繪畫、裝置、影像、雕塑等多元媒材,呈現創作者與環境之間的多元視角。同時舉辦藝文講堂與工作坊,推動藝術家駐館計畫,促進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性對話與交流。

你有感覺到熱熱的嗎? 

本作品運用3D掃描技術,將水晶與礦石等實體物質轉化為網格與材質的數位檔案,結合雕塑創作,探討物質能量的數位轉譯。透過數位化的「膜」與「模」形式,思考在文化與宗教語境中,這些具不可見能量的物質,是否能藉由科技重新被感知與再生產。

《難忘的形狀》,2023,單頻道錄像,37分05秒

洪建全基金會

作為2025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文化夥伴」,洪建全基金會共同主辦、臺北市文化局贊助,特別推出新生代藝術家李亦凡的迷你回顧展「Making of…Li Yi-Fan 李亦凡」。三件作品,從數位科技、網路文化一路走到AI時代,李亦凡用他獨特的敘事手法,把冰冷的科技變成充滿情感的影像風景。他讓我們看到:科技不只是工具,也是人類想像與失落的容器。

《協:王攀元特展》老協珍、耿畫廊、青雨山房協力策展

紅太陽/2001/油彩・畫布/130*162cm

《協:王攀元特展》由老協珍、耿畫廊與青雨山房共同協力策展,展現四方對當代文化與生活審美的共同關注。展覽不僅回顧藝術家的重要創作歷程,更重新喚起觀眾對於「經典」的當代意義與內在價值。

老協珍表示:「在快速流動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那份來自時間、來自內在、來自生活細節的靜謐力量。這就是我們與王攀元藝術的共鳴所在。」

王攀元筆下的協和與沉靜

藝術家王攀元為台灣現代繪畫代表人物,其創作橫跨近一世紀,風格強烈、筆觸如刻,作品常被認為充滿孤寂與苦澀。然而,在他深刻筆法之中,更藏有一股沉穩的生命力——對自我的直視、對歷史的穿越、對世界的詰問。

從早中期對遷徙與留白的探問,到晚年的《千堆雪》《紅太陽》等代表作,王攀元的畫作已不再只是風景,而是精神性的風景,是藝術與人生協奏出的靜謐與深刻。

「協」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共鳴

對老協珍而言,「協」不只是品牌名,更是一種跨時代、跨領域的精神符號。此次展覽藉由王攀元的創作語彙,與品牌的生活哲學對話:在看似對立的元素中尋找平衡,從矛盾中建立共鳴,從沉靜中尋見厚度。

如同王攀元筆下的陽光與黑土、孤獨與壯闊,老協珍亦在每一滴雞精與湯品裡,傳遞著時間與手工交織的溫度與質感。這不只是藝術展覽,更是對生活細節的重新觀看與詮釋。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 This field is for validation purposes and should be left unchanged.

閱讀前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