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催化無邊界城市美學
編輯:郭怡孜
城市由建築組成,以堅實的結構提供人們棲居之地;城市另一個看不見的形體,則是由歷史、文化累積而成的精神特質,隨著棲居其中的人們流動,亦凝結為美學的實踐;於是,物體與精神交互形塑出可見與不可見的城市性格。始於對城市美學的思考與想像,位於台北市區忠泰集團總部大樓內的忠泰美術館於 2016 年底開啟,而在更早之前,這座美術館無形的理念已然確立,團隊到位,意念亦付諸運作。
重知識而輕物質
迴異於許多美術館先有典藏品或場地硬體,忠泰美術館從非物質的理念開始,更重視經營團隊的專業策展及知識生產的層面,而為數不多的典藏品主要可分為兩種,其一是場館所在地忠泰集團總部大樓周邊的公共藝術,例如一座朱利安.奧培(Julian Opie)的大型LED 屏幕《台北漫遊》座落總部北側,播放城市中來往的各種行人,西北角亦有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融合芬蘭雪人外型與日式盆栽的《大力助手》,為這個臨近市民與建國兩座高架道路的戶外空間,增添溫暖人氣;另一部分則是衍生自展覽所需的委託製作。
早在開館前兩年,還不知道美術館將座落何處時,它的營運團隊已經啟動開館大展「Home 2025 想家計畫」的籌備工作,主題定為對十年後家的想像,進行一系列的研究、串聯與座談,最終邀集 29 組建築師與 20 家企業共同合作,呈現一場城市建築、人文未來、當代展演互相跨越融合的開幕大展。這場研究扎實而富於新意的展覽受到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的邀請,在 2018 年進一步發展,並移往高美館展出。開館三年後,2019 與 2020 年間的跨年展出,忠泰美術館以「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之名邀請國內外五位當代藝術家展出,他們各自以不同脈絡背景的人為廢墟為創作起點,探討當代城市文明的毀滅與再生,並思考人類身在其中的角色。
跨域的未來想像
不同於部分美術館依據縱向時間軸爬梳視覺藝術史,並從中取其所欲關注、或大或小的年代切片進行研究與展呈,對於忠泰美術館而言,城市美學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藝術,而相較於回顧過往,催化未來的形塑力顯然是更為關鍵的命題。於是,跨越城市建築與當代藝術這兩個範疇,以當下為著力點眺望未來,「未來議題」、「城市建築」、「當代藝術」即組成忠泰美術館的發展主軸。而這道主軸在美術館成立之前即由其隸屬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忠泰基金會)長達十年累積,透過游移在城市裡不同地點的各項活動與展演,逐步摸索奠定。爾後,基於與各界建立長期關係和穩定溝通管道的考量,遂有了成立美術館的規劃。
非典型的試煉
忠泰基金會與美術館的母企業為從事建築業的忠泰集團,由集團副董事長李彥良創立,他曾經在訪談中提及對美術館的期待:「一個非典型的美術館。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接近沒有邊際的美術館,能夠將展覽從實體建築往外做出去。」於是,美術館開啟了一年一期離開場館所在地,奔赴各種非典型環境所舉辦的「奧夫塞計劃 Off-Site Project」,2019 年藉由這項計劃與松菸文創園區共同舉辦「無重力星空」,挑戰聲音空間裝置藝術的展呈。亦積極地進行館際網路串連,例如協助國立台灣博物館進行館藏戰後手繪建築圖的數位典藏計畫,並於 2019 年舉辦成果展。目前亦與日本、德國的美術和建築相關單位合作,於 2020 年陸續在台北推出展覽。
然而,「非典型」意謂著不被理解的風險,對於藝術展覽的常客而言,要從跨領域的多重主題以及超越實體邊際的分散事件中明確掌握美術館的定位相對不易;另一方面,分頭進擊的策略或許更貼近館方透過更為廣泛的意識改變、進而將城市帶向美好未來的遠程目標。任職忠泰基金會多年,主理美術館前期籌劃與成立後營運的美術館營運處總監黃姍姍談到美術館的願景:「主要有三個方向。首先,我們希望成為台灣重要的創意、思考平台。其次,作為一個觸媒,讓不同的產業與世代互相交流、集結、產生化學作用。我們也希望這個美術館成為一個智庫,透過展覽、出版、影像製作和城市學研究,為母企業與社會大眾提供活化思考、啟發想法的養份。」
創造無形價值
相對於台灣的公立美術館與接受政府補助的各種文化機構不免受制於種種規範,隸屬私人集團的忠泰美術館享有很高的自由度,談到館方的限制與優勢,黃姍姍說:「場地和資源是最大的限制,不僵化則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跟執行長工作最好的一點就是他永遠都注重品質、期待我們創造價值,而不是金額或數字。」
館方在教育推廣方面著力甚多,於不同場域舉辦諸多講座、工作坊、電影放映、走讀等活動,以期促進對話、累積思辯。例如「零城─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展覽期間,忠泰美術館與欣建築合作,由馬可.卡薩格蘭帶領走讀活動,於忠泰美術館觀展,再前往平常不對外開放、隱身於台北郊山秘境的私宅作品「終極廢墟」。2019 年的奧夫塞計劃「無重力星空」即與「Lab實驗啟動計劃」,在松山文創園區、忠泰美術館發生,邀請藝術家 Wolfgang Buttress 與協作音樂團隊 BE 帶來星空聲音圖書館,王福瑞以現地共同創作形式,揉合台灣在地特質,共譜這座島嶼的星辰音景,以及陳淑強的空間光束裝置《際會 2 》,作品本身與觀眾的互動性強,並舉辦多場現場表演與對談,藉由分享、互動,進而縮短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館方針對校園亦發展出獨有的「教師好朋友」與「駐校大使」專案。透過「教師好朋友」,館方學校老師建立分享教學與導覽的資源的合作關係,實施約一年後,約有 35 位教師參與,藉此影響來看展的學生將近二千人。「駐校大使」則是配合展覽、透過書面審查與面識招募有志且適合的高中生、大學生,提供導覽、藝術家交流等等培訓活動,成為在校園裡推廣展覽的大使。
誠然,建商的角色備受社會審視,其文化資本假以善加利用,能是領銜支持藝術文化者中,聲音最嘹亮的一群。忠泰基金會的起步相對早,一路嘗試各種推展美學與觸發思考的方法,及至以美術館的機構形式持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