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編輯台計畫緣起

台北當代不僅談藝術,也期望談人、談機構,談協力支撐起台灣當代藝術生態的每一個重要角色。


藝術博覽會能聚集不同世代對藝術好奇的觀眾。台北當代能怎麼和這些觀眾對話?一場博覽會,場內場外,有多少藝術產業的資訊可以傳達?台北當代不僅談藝術,也期望談人、談機構,談協力支撐起台灣當代藝術生態的每一個重要角色,要分享這個產業的人文風景,而不止於論述思想。期望串起不同背景的讀者,鼓勵用好奇心,閱讀,換取有趣的觀點。有越多的藝術觀眾,藝術界將越蓬勃。藝術博覽會,與市場共生共榮,側個角度看,要如何運用資源及影響力,創造、串連、回饋至社會,以及如何延伸藝術博覽會的定義,是藝術。本屆台北當代支持非營利藝術空間的平台計畫,便是為了作為一個媒介,讓多元跨領域的藝術計畫、創意活動,翻轉藝術博覽會空間。

 

本編輯台計畫,面向台灣及外國的讀者,聚焦台灣的藝術內容,值得「再發現」的主題:私人美術館、替代空間、本地畫廊、藝術家與收藏家、攝影藝術、裝置與新媒體藝術、揉合東方元素與實驗性的當代藝術、台灣與東南亞、日韓當代藝術交會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創新。台北當代既展出世界各地最傑出的當代藝術,同時正告訴世界台北的特色:向世界介紹台灣的當代藝術產業生態、人文環境和歷史脈絡,也向本土觀眾介紹台灣、亞洲與世界當代藝術的多元內涵。

 

本編輯台的作者來自台灣藝術圈的年輕世代,有彈性地遊走於不同角色:藝評、藝術編輯、非營利空間策展人、美術館策展人、獨立出版、影像與聲音藝術研究者,郭怡孜、徐詩雨、方彥翔、陳依秋、戴映萱、沈柏逸、馮馨、王婉璇。編輯台作者的書寫專業和相關知識經驗,能將思考轉譯成好讀的文字,共享會展理念,一起點滴刻畫本地當代藝術的輪廓。文章中譯英是交由台灣藝術家鄭亭亭,以及譯者馬思揚。

 

編輯台的作者和受訪者,在文章之外,也與台北當代有不同的合作計畫進行中: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鳳甲美術館、金馬賓館、參展畫廊與藝術家、台北當代顧問團隊,期望最終讓各類議題藉台北當代的舉行而發酵。

 

本計劃串連了台北當代的社群、資源及議題網絡,期許推動正向循環,擴大計畫的影響力、參與者和觀眾,呼應台北當代新觀點共享平台的精神:橫跨地理限制和世代差異的思想交流,實現藝術的無邊無際,讓藝術觸動想像的冒險,成為推動創新領域的原動力。

 

圖片提供: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 This field is for validation purposes and should be left unchanged.

閱讀前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