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

葉偉立(出生於1971年,台北)

1. Free-Standing Sculpture: 357cm(W) x 88cm(L) x 155cm(H)
2. Multi-Leveled Wooden Glass Cabinetry x3, each size: 180cm(W) x46cm(L) x 245cm(H)
3. Metal & Wood Table With Toy with Wood Block Construction: 180cm(W) x 60cm(L) x 80cm(H)
4. Free Standing Light-Box Stacked Column x2, each size: 110cm(W) x 110cm(L) x 275cm(H)
5. Wooden Lightbox Display Table and Stand x4, each size: 120cm(W) x 100cm(L) x 60cm(H)
6. Free Standing Sculpture on Floor with Clear Marked Framed Borders: 175cm(W) x 175cm(L) x 60cm(H)
7. Receptionist Table With Two Chairs: 120cm(W) x 100cm(L) x 60cm(H)

2010~2018

由漢雅軒提供

藝術家及漢雅軒提供

197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11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定居佛羅里達州坦帕市的青少年時期,葉沈迷於重金屬音樂而立志成為搖滾攝影師。1994年自南佛羅里達大學攝影藝術學系畢業,1997年取得羅德島設計學院攝影藝術碩士學位。1996年研究所期間,於布朗大學修讀實驗性文學研究所課程與三個月的台灣之旅(移美後首次返台),更深化其在位移、同化、文化認同與種族政治之創作與論述思考。遷居紐約市後,葉的作品陸續展出於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布朗士美術館與國際攝影中心等地。2001年12月,911事件後不久,葉在位於布魯克林的個人工作室“九月”展出其關鍵創作計劃《客人:以家為題》。自2002年初返台定居,以藝術家、策展與發起者之身份,作品活躍於國際展示與收藏。長期以來,葉透過對自身與所居住城市之關注,以多樣的攝影與文字創作,探索集體實踐中的個人動力及所喻含之個體與政治社會學的關係對應。以集體與合作為基礎的創作形式,顯見於其大型創作計畫《寶藏巖泡茶照相館》及持續進行的《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中。葉目前居住與工作於台灣楊梅。

每件物品皆有其名稱、位置、價值與利益或象徵意義。大部分的社會心力都是花在保持「物品」和它們的分類(尤其是考量安全或是文化價值之需)。但在這項法則之前、之下與之後,總有著許多不確定性與混亂雜生。由藝術家葉偉立於2010年發起的〈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 在二零六〉,正是獻給這樣的不確定性與事物的越界運動。

 

這項以過程為導向的計畫從2010年開始,至今已在各種不同的臨時性合作實踐,其中涉及了生產、反思與媒體等多樣形式。這個計畫繪製出了藝術、古物或垃圾等不同類別之間的過程與運動。這些類別間的危險平衡發揮了地圖般的作用,標誌出社會秩序的「轉變」,諸如都市更新中的貶值或毀滅、商品資本主義的價值生產、或藝術「價值」那魔術般的產生過程。

 

這三種類別都各自勾勒出某種超越實用性的物件種類。「垃圾」意味著物件再也沒有價值。垃圾堆裡的物件確確實實地「崩解」了,變得「不純粹」、「毫無差異」,也就是沒有清楚的界線——這讓垃圾跟嫌惡之物幾乎成了同義詞。在這個混雜的界域中,葉偉立找到了這個計畫可用的素材:從空間改造計畫中搶救出的物件,以及從路邊的非法垃圾棄置地、附近工地、海邊或河床撿來的物件等。這些被丟棄的廢物可以被「昇華」嗎?並透過分析、評價與美學判斷讓它們升等至「古物」或是「藝術」的地位嗎?它也可以同時挑戰垃圾與藝術之間的階級關係,比如說,藝術和承擔分類評價功能的博物館、市場、或個人作者之間的關聯?或者是藝術與日常集體實踐、生活與在地性的斷裂?(安森・法蘭克)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 This field is for validation purposes and should be left unchanged.

閱讀前期電子報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