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思想串流論壇

漩渦總結:在域外思想串流論壇

文|吳礽喻,論壇編輯
Mzystudio.com

我的工作是為 2023 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論壇摘錄金句並撰寫總結,帶著對「外星人」的好奇心走進論壇一探究竟,其實除了酷愛恐龍的徐詩雨之外,我幾乎誰都不認識,直到第二天才意識到論壇的大標是「在域外」(extra-territorial),而不是之前以為的「外星」(extra-terrastrial)。領域性(territorial)是一個對立的詞,然而,如何域外,保有自己的同時又不止於此,就很有趣了。

「在域外」思想串流論壇邀請九位國際策展人訪台,以及七位台灣策展人,分享亞洲藝術新視角,探討區域與文化歸屬感議題。伊斯坦堡雙年展策展人鄭大衛(David Teh)問到「我們如何使諸如『區域主義』之類的詞彙具有變革性?」,或是台灣藝評秦雅君對在尼泊爾出生、美國生活的藝術家問到「您的散居經歷的實質內涵是什麼?」 都是幫助觀眾和對話者,在物質世界中一起導航和錨定具身性和抽象概念的絕佳機會。

▍生活、愛與策展方式

「感受展覽大家都有不同的工具。活藝術是一種探索歷史與當下連結的方式。」
— 譚雪,信任與迷惑 – 即時反應的展覽策劃

「工作坊的形式讓知識變成是可以感受的一種關係。藝術不再只是物件,而是和觀眾建立關係的契機。」
— 呂岱如,藝術知識生產的新渠道:從展覽策劃到集體過程

新一代策展人追尋與觀眾協作及知識生產的方法學,以更自由的新典範來做與談藝術的多種可能。「第三次約會」講者黃炳豪以散文為方法接近藝術,為更自由美好的世界做出如星宿排列般,具有情感的閱讀感受。我似乎聽到一句引言「當下的臨在感是藝術節之所以令人興奮的原因」,加上譚雪和呂岱如的策展取徑,在博覽會的背景下,將讓我用全新視野看待這些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上已然豐富的工作坊、導覽、活動。乘坐手扶梯進入刷票口,漫步於不同的參展商、展位和藝術品之間的興奮感,是否可也以成為我們反思與共同成長的機會?意想不到的對話和連結等待著你。這些是否能幫助我們成為世界上更好的生物與具有美德的拾荒者?

▍萬古有生

「反抗編年史概念,挑戰死活之間的線性時間。」
— 鄧祖兒,洶湧萬世痠痛手臂:Nancy Brooks Brody / Joy Episalla / Zoe Leonard / Carrie Yamaoka:擴大兇猛雞掰

「Parasite 拒絕時間主宰,在不同地點跳躍、循環來回。北京、上海、香港⋯⋯」——  曾明俊,批判權謀 寄生策略與其他介入

「我們邀請藝術家提名想要編輯、撰寫的女性藝術家。 當時王佩瑄提名了蕭麗虹老師。蕭麗虹在2021年過世了,但現在維基百科上依然有許多的編輯,這是我們當初做展覽時所意想不到的。」
——徐詩雨,從未來學到軟爛

第二場論壇由漁光島藝術節策展人方敘潔主持,生動探討尺度、時間性、人與非人。

fierce pussy 成立於 1991 年,因愛滋倡議行動而集結。反抗機構對策展人設下的種種限制、挑戰展覽作為最終目標的目的論,鄧祖兒從 2015 年開始持續與團體成員合作,從費城當代藝術博物館、巴黎東京宮,再回到紐約街頭。幾乎作為團體的第五個成員,擁抱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貶義詞,經由時間轉化為再匯聚的力量,鄧祖兒引述許多發人省思的詩與作品,包括「如果他今天還活著,他會用什麼性別的稱謂?」

作為鄧祖兒的老友,以及關於想像友誼的「MORE THAN LOVERS, MORE THAN FRIENDS」(不只是戀人,不只是朋友)展覽合作者,曾明俊坦承幾乎想把演講主題命名為清洗批判。寄生是面對空間與政治氣候種種不可為的應對策略,做為寄生策略與其他介入的其中一個案例,他構思了一個網站作為語言之間的橋樑。

語言是本場三位演講者的共同主題之一。將生死的非線性時間巧合聯繫在一起,徐詩雨將性別資訊不對等轉化為「女頭目」在維基百科上培養欣賞他者的未來主義聲明,這種關懷也轉化為軟爛讀書會,與擔任鳳甲雙年展策展人所發布的公開徵集。

語言作為特異之地,方敘潔肯定這三位講者面對框架,又能長出實踐的方法。我傾聽這些對話,思考它們如何輕輕地將未來推向更有趣、更具推測性的星宿排列方式。不知什麼時候疲憊的展覽時間性,一年五次,一年十次的規模編排,不再是噱頭?

方敘潔:非以人為中心的策展會是什麼樣子?

徐詩雨:物有他的能動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女頭目是跨越邊界,藝術又是最能打開人類感知邊界的手段。其實對於非人,有很多不可知性 unknownability,你需要放到你的思考中。你對你自身之外的事情,是無法完全去理解的,所以討論跨物種感知好像有點太侵略了,所以鳳甲雙年展才會回到 care 這個主題。

曾明俊:成長過程中被種族歧視的經驗,讓我一直對有生論與情動感興趣。

 ▍尋找經濟和政治姿態

「我從小因為雙眼皮和其他韓國小孩不一樣而被排擠,我可以理解非洲人在韓國,因為他們的外表、文化不同而生活上感到辛苦。」

— 文仙娥,冷戰與資本主義;對於新關係的承諾

思想串流論壇的第二天歡迎泰特美術館策展人陳思穎、首爾 SPACE AFROASIA 總監文仙娥和電影研究者陳璽安就藝術和政治經濟學的難題進行討論。

陳思穎受到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啟發,提出了基於個人興趣的研究計畫。她意識到銀行是在殖民主義之前就有的信任體系,進而觀察銀行博物館、相關的電影流行文化,以及受嘻哈音樂與加密貨幣啟發的藝術品,進一步反思為機構永久典藏工作應具備的責任與義務。

文仙娥說明冷戰移民在首爾周邊創建了軍事城鎮的脈絡,以及美軍移駐後填充空下地帶的奈及利亞海軍下一代,目前大多在工廠打工但想要創業的夢想,如何協助社區藝術空間變成現在的樣子。與社區一起製作的音樂錄影帶,活潑的非洲節奏,配上搭公車上下班,戴著油漬棉手套拿東西的場景,或許就是最好的印證。她偏好把研究資料編入目錄,並總是試圖賦予展覽形式,讓人們可以在那裡弄清楚自己的故事。

陳璽安與許多藝術家合作進行研究計畫。他縱覽台灣新浪潮電影中的政治和經濟動盪的痕跡及影響。台灣電影之父李行所拍攝的台語片、健康寫實片、瓊瑤文藝片,曾在紡織廠女工之間大受歡迎。他也在上海紡織廠的調研之旅中發現了 1920 年代有助於廢除剝削童工的紀錄劇情片。如果我們能夠密切觀察電影和其他聲音視覺表現中所呈現的技術和政治條件,我們或許會發現大量既有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古老問題。

▍舞動生態系的基礎設施

「展覽空間將『隨機大眾』與『觀眾』區隔開來。」

——岩田智哉,東京另類藝術場景:實踐之地

「1992 年開始官方徵件的改革,從『官方沙龍』到包含戶外展演與責任藝評制的『實驗平台』。」

— 謝豐嶸,都市自然治理與想像的共同體,從九O年代北縣美展談起

「每個關節、每條肌肉已然是協助彼此工作的生態系。」

——林人中,萬物運動:後疫時代的台北藝術節

最後一天論壇,我們有兩個充滿活力的場次,包括新興、活潑、治理、批判、歷史學家、生態、重量級的策展人和思想家。

東京另類藝術空間缺乏研究,岩田智哉和夥伴踏上旅程記錄這些為藝術家提供基礎設施的住宅和倉庫,並將它們與國外的替代空間聯繫起來。當主持人任宇凡問及水作為三位策展人共通主題,水如何改變策展手法?機構如何影響策展實踐?岩田智哉回答最近閱讀Astrida Neimanis的作品,開始思考如何將自己獻給他者,以及在集體中分擔責任的方式。

謝豐嶸在即將開幕的新北市美術館工作,展示了政府組織的藝術活動也能十分前衛,經由眾多藝術家的努力,官方比賽成為開放的實驗平台,包括發起藝評責任制,並在戶外河邊展覽,工業污染也隨之反映在作品中。他思考河流和城市彼此如何相互形塑,當邊緣化群體通過中產階級化逐漸消失時,藝術如何產生更多樣化和有機的城市景觀。

在什麼都可以節慶化的時代,甚至是珍珠奶茶,如何策劃藝術節?林人中從提莫西・莫頓(Timothy Morton)的著作〈All Art is Ecological〉汲取靈感,反思在台北藝術節和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策展實踐、為未來制定了藍圖,將海洋與橫跨視覺藝術、舞蹈與酷兒理論研究做結合,進一步舞向萬物運動的將來。

▍變革性框架

「東南亞藝術的框架以某種方式被設定,排除了具有兩個以上身份的藝術家。我們如何讓『區域主義』這樣的詞彙具變得具有轉換力?

— 鄭大衛,固態國界,液態想像:有國界或無國界的區域

「你無法將生態與經濟分開,尤其在日本。你需要在策展姿態中反映這點。」

馬丁・格曼,人與物質的新關係 – 1950至1970年代自日本推展而出的藝術與生態學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反思關係美學的不對等、把藝術經驗高舉為賦予展覽過程透明度的框架」

郭昭蘭區域性或全球性:設計一個製造觀眾的展示架構

鄭大衛認為「藝術家至藝術家區域主義」幫助我們把敘事從國族拉回來,像 1990 年代靠著自己能力運作的草根、集體藝術家。

他與龔卓軍馬丁・格曼郭昭蘭的對話深入探討了機構歧視和遵從體制的歷史,當今藝術界缺乏熱愛一件作品到足以在糟糕情況發生時為之辯護的責任心,對當今有抱負的策展人而言,有如當頭棒喝。作者的角色該如何被喚醒?

思想串流論壇:藝術家座談

Jin Meyerson: 預測與預見之間

星宿連線:葉世強與葉偉立

一段對話/一篇故事/兩本書

Tsherin Sherpa: 藝術家座談

佩塔・科因:藝術家座談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 This field is for validation purposes and should be left unchanged.

閱讀前期電子報